教育现代化如何走好攻坚路

作者:    审核人: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3-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还需要实现哪些根本性跨越?今年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教育战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听听他们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

教育现代化要着眼全球聚焦一流

“对浙江大学而言,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双一流’建设,因为‘双一流’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时代使命。”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说,这一时代使命是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

2016年9月发布的《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近年来,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具备了加快建设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以高等教育为例,根据2015年的数据,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明确,但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艰苦卓绝的努力。”邹晓东认为,将“双一流”建设放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首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即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和未来引领者。

“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也要聚焦一流,着眼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邹晓东说。

邹晓东说:“聚焦一流的导向对高校科研同样适用,其载体就是既要聚焦世界学术前沿,又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推动社会在文化层面的传承创新。”

邹晓东认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内进行探索和完善,并体现出中国特色。“包括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主管理的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让机制更加高效,更能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邹晓东说。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

新时代赋予教育现代化新内涵

“说起教育现代化,我们江苏是最早开展教育现代化探索的地区,迄今已经有25年的历程。25年间,我们先后走过了两个阶段,一个是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要任务的阶段,另一个是以提高办学水平为主要任务的阶段,可以说成果斐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

两会期间,葛道凯带了一本关于江苏教育的画册,里面是江苏教育的成绩单。

葛道凯说:“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指标都处在全国前列。比如,我们是全国率先启动并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再比如,我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所有学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覆盖。”

他认为,从数据来看,尽管江苏全省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已经处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新阶段,“但是在新阶段,我们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过去问题相比,虽然有表面上的相似性,但内涵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葛道凯认为,发展适合的教育,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以及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优化办学条件。

“教育现代化要注重发展性政策体系建设。”葛道凯说,政策需要随着事业发展不断调整,制定政策、设计制度要用动态的观念,如果没有发展性政策,即便今天的政策是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但明天也可能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建设发展性政策体系,归根结底是要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葛道凯说:“现代化的教育一定是对人高度关照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把学习者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考虑制度设计和教育活动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同时,要更加注重引领社会精神风尚。现代化教育中,学校文化应该成为社会崇尚的文化元素。”